沙漠的春风系列(一) | 圣安当的灵性省察方法

2020-10-09 14:18   纳爵之盾  阅读量:8030

圣安当的灵性省察方法[1]

 ——沙漠的春风系列(一)

 

前 导

 

教父(The Fathers of the Church),教会的父亲,上承宗徒下启中世纪。在教会前七八百年的历史里,能被尊为教父者,皆为那些著作等身、彰显正道、抗辩异端、功勋卓著者。典型如东西方八大教父,他们代表了教父传统中的圣统制部分。

 

这批教父几乎都是主教,少数为神父、执事,他们皆以学识渊博而著称;而另一批被尊为教父/母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平信徒。他们隐居沙漠,俨然素人,以后人编撰之行传语录而闻名后世,他们也积极参与抗辩异端,支持圣统传播正道。

 

这两类教父的生活也有交集,比如:我们知道圣安当的详细生平是因为圣亚大纳削主教所作的传记;我们了解圣奥斯定多受益于圣安当;再后一点,我们知道圣本笃的详细生平是因为圣额我略教宗所作的传记。教会圣传的两条主线圣统制与隐修主义、训导权与神恩,在教会史上虽常有张力,但却相辅相成,延续至今。

 

 

沙漠教父/母运动兴起于三四世纪,主要隐修地区包括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由沙漠教父/母兴起的隐修主义延展至东西方教会,直至今日。

 

对当代人来说,城市无疑更像沙漠----精神的沙漠。人们在世俗中身心俱疲,无所适从,而沙漠教父/母们的经验提醒我们,每个基督徒(宗教人或“人”)都是修道人,我们需要在沙漠中开出花朵。沙漠教父/母们不是道德主义者(耶稣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主义者),他们强调回到内心(小筑),与主对越,达成真我。因此不要害怕靠近他们。

 

沙漠教父/母的故事直指人心,发人深省,有些又打破逻辑(如同禅宗故事),因此需要略加解读。然后我们会发现,这些短小的故事背后竟能引申出无穷无尽的自我认知。我对沙漠教父/母们钦慕已久,钻研多年,又曾有机会向牛津的二位沙漠教父专家Benedicta Ward和Rowan Williams请益,因此愿借此平台译介解读沙漠教父/母的行传故事。

 

沙漠教父/母的行传故事以不同语言传世,大致有希腊文、拉丁文、叙利亚文、亚美尼亚文、科普特文及埃塞俄比亚文等。英文以Benedicta Ward及John Wortley二人的译本最具重要性及影响力。

 

 

2019年,John Wortley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More Sayings of the Desert Fathers》,又为英语研究界提供了一批新鲜的沙漠教父/母故事。在中文世界,基督新教同工们翻译了一些沙漠教父/母行传故事,天主教界则以香港大屿山熙笃会任达义神父的系统工作最为杰出,但与目前面世的英文资料(更匡论德、法文资料)相比还远远不足。

 

我收集了超过十种以上沙漠教父的英语文本,希望能坚持翻译出更多更新的沙漠教父/母行传故事。这些故事短小却意蕴悠长,我将致力于信达雅之翻译,深入浅出之解读,以期这阵沙漠的春风能和煦地吹进当代信友的心田。

 

故 事

 

阿爸安当愿意他的门徒们常默想宗徒之言不可让太阳在你们含怒时西落”,(弗4:26)安当解释到:“此经文,将所有诫命置于其下,非仅是夕阳西沉时不可含怒,而更是不陷任何罪中。善哉且必要,夕阳无法谴责我们任何残存的白昼过犯,月亮也不能治罪我们一丝尚在的夜间愆尤及一切思想。”为使此做法能拯救我们,最好能聆听并警觉保禄宗徒所言:考查自己,考验自己。(参格后13:5)

 

因此,每人当日常数算个人日夜之所行。若有过犯,当戒断之;若无过犯,当戒骄戒躁,持续保持,切勿疏忽。勿谴责他人,勿自我辩解。一如有福的保禄宗徒所言:只等主来揭发暗中的隐情。(参格前4:5;罗2:16)众人常难自觉所行之事,我们无知,但上主全知。当我们判断他人时,让我们“同担苦楚,彼此协助背负重担”。(参迦6:2)

 

我等当考查自己,查漏补缺,以此等省察方法帮助我等免陷过犯:每人反省并写下所行及内心之思,好似我等将彼此交代。若觉得有些事情难以启齿,令自己羞愧,我等将戒断该过犯,甚至戒断任何恶念。哪有罪人想被揭示?哪有人犯罪后不撒谎隐瞒,不想逃跑隐遁?

 

因此,当众人写下一切思想,好似将要彼此交代,我等将使自己远离污浊之思,好似会被天下皆知般自觉羞耻。所以“让此自我省察行为代替隐修弟兄的眼睛,真切令我等为自己写下的过犯好似被揭示般感到羞愧,而远离一切恶念。”若我等以此方法行事,“我们将痛击奴身,以对抗魔敌之诡,并悦乐上主”。(参格前9:27;7:32;弗6:11)

 

解 读

 

为驳斥宗教改革者们将圣事减少到只剩圣洗和圣餐的做法,脱利腾大公会议庄严宣布及再次肯定圣事为七件。在此事实前,除圣经依据外,每件圣事本身皆有其发展历史。

 

忏悔这个行动在历史上曾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为方法不同、经文不同、对象不同、形式有严有松、有私人有集体、不同隐修院的特殊形式等等。[2]尤有甚者,忏悔者获得体罚对待,现代人极难接受。

 

圣安当的这则故事则令读者如沐春风,在一般印象里,久居沙漠之人,必是于人于己处处严苛。在流传下来的沙漠教父教母的故事里,诚然有一些令现代人难以接受的奇闻异事、怪人怪癖,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沙漠教父教母们的爱德凌驾一切,对自己严苛,对他人却如春风般温暖。那圣神的风,从沙漠吹来,穿越历史,直抵今日。

 

 

不可让太阳在你们含怒时西落”,愤怒是七罪宗之一。

 

另一位沙漠教父阿伽同(Agathon)也说:“即使一个隐修士能复活死者,但如果易于发怒,他仍不能中悦天主。”[3]艾瓦格略[4](Evagrius Ponticus)和若望·伽仙[5](John Cassian)两位重要隐修人物亦都曾在著作中阐述愤怒的危害及克服之法。以今日之理解,愤怒不仅伤害人的灵魂,亦伤害人的肉身。

 

有一则关于白隐禅师[6]的故事,一位将军问禅师天堂地狱何在,禅师问其职业,答曰:将军。禅师讥笑其貌如乞丐,岂敢称将军,将军激愤欲持剑杀之,禅师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将军警觉,弃剑道歉,禅师道:天堂之门由此打开。

 

对于罪如何能转身(皈依-悔改),隐修教父教母们的经验和这则白隐禅师的故事都指向一个要诀:警觉。我们足够警觉地存在于当下吗?安当不但愿意门徒们常常默想“不可让太阳在你们含怒时西落”,以强调这份警觉,且更进一步强调在入睡之前不让自己陷于任何罪之中。如此,即使在睡梦中去世,灵魂也可得救。但如何能确保自己在入睡之前不陷于任何罪中呢?警觉,或曰分辨。

 

今日依纳爵的意识省察深入人心,实在是依纳爵从圣安当那里获益良多,关于辨别神类亦如是。

 

考查自己,考验自己。圣安当首先就引用保禄宗徒所言,在天主内一切都被揭示,因此,勿谴责他人,勿自我辩解。关于勿谴责他人,另一则著名的沙漠教父故事可资佐证:

 

某次赛德一位隐修士犯了过,团体聚集并派人请梅瑟院长[7]前来,但梅瑟院长拒绝出席。之后团体内的一位神父派人向梅瑟院长传话:“请来,团体弟兄们都在等您。”于是梅瑟院长勉强出发。他找到一个盛满水的破水壶,随身携带至团体,众弟兄出门迎接他,见而问之:“阿爸,这是什么?”梅瑟答:“我个人之罪从背后倾流而出,自己视而不见,但今日,我却来审判他人之罪。”众人听闻,没有多语,选择原谅该隐修士。[8]

 

 

勿谴责他人,是要将眼目集中在自己身上。“你怎能对你的兄弟说:让我把你眼中的木屑取出来,而你眼中却有一根大梁呢?”(玛7:4)勿自我辩解,因为没有一个义人(参罗3:10)。一个隐修士或基督徒,渴望成熟成全,但若不能自我反省,又能指望谁?圣经、教理、法典、教会训导权……按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俗语:为君子不为小人。因此,安当说:“让此自我省察行为代替隐修弟兄的眼睛,真切令我等为自己写下的过犯好似被揭示般感到羞愧,而远离一切恶念。”若我们愿意在灵修道路上走得越深越远以悦乐天主,就必须操练自省的能力。

 

许多基督徒渴望好的灵修导师/陪伴,但容易把属于自己的责任推托给他人,目的是不去面对自己的内在。灵修导师/陪伴不过是副手,那真切生活着的一位(基督),才是我们的唯一导师,到最后,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担当。若我们有足够的警觉,不走极端,对罪敏感,也不犯“心窄”的毛病,持守中道(推荐读者能细品《圣本笃会规》的中道精神),“不断祈祷”(参路18:1;得前5:17),分辨则较为容易。

 

如何能在灵修生活或日常生活中更为警觉?我想向读者推荐一个极富操作性的祈祷方法,即“短颂之法(心祷)”。这个方法起源于沙漠教父,在东方发展出“耶稣祷文”,经由若望·伽仙引介至西方,进入到基督徒的日课祈祷中(天主求你快来拯救我,上主求你速来扶助我),并且或明或暗地出现在《本笃会规》、十四世纪《不知之云》[9]、十七世纪法国灵修学派(Charles de Condren)中,并在二十世纪由若望·迈恩(本笃会士,基督徒默祷)和多玛斯·基廷(严规熙笃会士,归心祈祷)等人发扬光大,发展为今日跨宗派的大公性质的祈祷方法。

 

该方法极为简单且具操作性:静止不动地就坐,后背直立,双眼轻阖,坐姿放松但保持醒觉,默默地由内而发地开始在心中诵念一个祈祷词。

 

 

我们推荐的这个祈祷词是“maranatha/玛拉纳塔”(阿拉美文,「主,请来」,见格林多前书 16:22;默示录 22:20),把它分成四个均等的音节来诵念,即ma-ra-na-tha。默念的时候要用心去聆听这个词语,要点在于过程要柔和,而且持续不断,不要去思考或者想象什么灵性方面的东西。

 

各种思绪和意象呈现出来的时候,它们只是这段默祷时间里的干扰,不必去理会它们,只要不断地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默念祈祷词这个单纯的行动上来就好。每日清晨和傍晚的默祷时间约为20-30分钟。

 

通过操练自我省察及“不断祈祷”,更容易产生同理心。“同担苦楚,彼此协助背负重担。”君子坦荡荡是基督徒在天主面前的理想状态,在造物主面前,不敢以完美自居,但勤加操练,信赖天主的慈悲,在每一个夕阳西沉和旭日东升之际,“我们将痛击奴身,以对抗魔敌之诡,并悦乐上主”

 

理想是美好的,虽然有时它显得那样难以企及,但仰赖天主的慈悲,若我们有操练自我省察及“不断祈祷”的习惯,好的习惯将导向好的灵修,警觉、中道、分辨、爱德、喜乐,这是环环相扣彼此助长的好果实。从沙漠吹来的圣神的春风,将推动我们更新自己,我们所做的,只是极少一部分,那填满的、那完成的,是天主的神。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