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早期传入中国简介35

2022-02-09 12:32     阅读量:6034

 

三十五、明末教会中的主要人物

  1. 徐光启:

徐光启自从在韶州与郭居静见面后,福音的种子就在他心里播下。后他又经常和利玛窦往来,从利神父那里学得一些西方文化知识。据明史记载,徐光启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同时也学习了天主教教理。经过七年的思考,终于全部接受了基督的福音。 1603年受洗,圣名保禄。信教后,他信仰坚定而热忱为初期的中国教会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他研究天主教之深,可见于他的《全能像赞》:立天地之主宰,肇人物之根宗,推之于前无始,引之于后无终,弥六合兮罔间,起庶类兮匪同,本无形之可拟,乃降生之遣容,显神化以博爱,昭公惩以大公,位至尊而无尚,理微妙而莫穷。徐光启一贯反佛尊儒。儒学是十分复杂的思想体系,后为孔子集其大成,孟子则更进一步发挥之。它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哲学、伦理学、修身治国之道,同时也论及鬼神和祭祀等事。尽管后人力图将其变成一种宗教,但终未成功。在伦理道德中,有不少与基督宗教精神相吻合之处,相比之下,它有逊于基督教。有人问徐光启他所信仰的教义,用四个字“易佛补儒”作了回答。这四个字也正是利玛窦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与佛教交往中认识的。

徐光启总结在华传教的大目标

徐光启将从利玛窦那学来的知识用于中国实际,他那时已经是很出色的科学家了。他主张外为中用:“熔彼方之材料,入大统之型模”。徐光启特别注意农业,他用四年的时间,写成一部具有国际参考价值的巨著《农政全书》,还有《几何原本》、《崇祯历书》、《徐氏扈言》等多种译著。徐光启虽位居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但他的生活没有一点官气,倒是十分俭仆而克苦。他住一间仅有一丈格方小屋内,仅设一张床,一个书桌和书砚等。冬不生火,夏不用扇,仅有一老者守门传话。他死时仅有几箱书,几件旧衣服和两块钱其修养程度可想而知了。明史对他评价是“盖棺之日,竟无余资”。徐光启身负重任,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但因接受了基督的信仰,他的内修生活相当严谨。他在住房一侧开一小门,通往圣堂,随时可到堂内拜圣体。他严守时间,晨鸡鸣即起,默想、辅祭、望弥撒,平日常行苦功,扎苦带,穿苦衣,严斋期内更认真。对待神父如同父母。罗如望神父,是他的付洗神父,罗神父去世后,徐光启为表神孝之意,服丧一年。1621年金尼阁神父自罗马归来,给徐光启带来了宗座遐福。1633年(崇祯六年)8月间,徐光启患病,他再三上书辞职,皇上不准,他自知病重无望,将自己的公务全部交待清楚,并将译完的历书74卷呈给朝廷,推荐李天经(圣名伯多禄)代自己管理历局。一切料理完毕,就投入到全心料理灵魂大事中,准备善终。在京的三位神父床前轮流陪护10月7日,安然而逝,享年71岁。终后,皇帝闻讣,辍朝一日,以示哀悼。

  1. 李之藻,又名李存我:

李之藻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才华出众,开始先向利玛窦学习地理知识,继又研究数学,掌握了利神父于罗马拉丁教授那学来的大部分数学理论。他对星盘论也有很深的造诣,曾写了一部《浑盖通宪图说》。他还帮助利玛窦从拉丁文的《同文算指》译成中文还有《乾坤体仪》、《圆容较仪》、《名理探》、《天学初函》等五十多部论著。后人念的日课经文,其中一些就是他的笔功。经文文理并茂,诵来朗朗上口,堪称佳作。他病重时,徐光启守护身边,他衷心表示:蒙天主大恩,得以进教识主,死而无憾。1630年即崇祯三年11月1日诸圣节日,妥领终傅圣事,泰然而逝,享年61岁。

  1. 杨廷筠:

杨廷筠字仲坚,浙江杭州人,与李之藻是同乡,曾任监察卸史,顺天府少京兆等职。李之藻为父发丧时,杨廷筠前去吊唁,从此有机会与郭居静神父相识。通过一段时间探讨,他对天主教的教义深为信服,只因养妾之故,神父无法答应,为此他很不高兴对李之藻说:神父太墨守成规,像一个监察御史,这点小事还不能权变通融。李之藻解释说: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教义的祟高和尊严了。天主定的人不能改,纵然是帝王也照样遵守。这一席话使他顿开矛塞,毅然打发爱妾走了,从此领了洗,圣名弥额尔。

 杨廷筠的后半生都是在为主操劳。他去世的前一年,又捐出一笔巨资亲自组织施工建造了一座圣堂。工程刚刚峻工他就病倒了,于1627年12月恭领临终圣事,安然去世,享年71岁。杭州地方绅士认为杨的道德高尚值得乡亲师法,通过协商,将他列入御贤祠。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史称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说来也巧,三人之死,依次是杨徐,相隔都是三年。

  1. 龙华民:

意大利人龙华民,1597年(万历十三年)来中国利玛窦临终时,将中国的教务管理责任交给了他。他因为责任在身,所以多住在京城内,后又遵谕旨与汤若望修治历法,任务就更重了,但他还是挤出时间,到城外四处传播福音。崇祯末年兵乱四起,八十三岁高龄的龙华民仍冒着危险去山东农村,一次付洗三百人,另一次多至五百人。在济南与泰安两地都建立了教堂。在大雪纷飞的路上遇上强盗,将他洗劫一空,性命得到保全。在这山穷水尽举目无亲之际,青州王派人来访,邀去王府相见。青州王原信佛,后转研究伊斯兰教义,在他与龙华民接触后,他对比了各种宗教,最后毅然带全家人信仰了基督。在传教方法上,他与利玛窦有分岐,不赞成利神父把过多的经历和时间用于传科学上曾当面批评过利玛窦。罗明坚与龙华民意见相似,不同意过多的推崇儒家思想,这就给后来的中国教会埋下了礼仪之争的种子。这个大争辩不久便展开了,给中国的传教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1. 毕方济:

意大利人毕方济,1610(万历三十八年)来到中国,先是在北京一带传教,后调去南京。沈榷制造的教难刚刚结束,南京的士大夫们对教会仍在怀疑和敌视。此时毕方济奉礼部旨来到南京检查日食月食。他拜见了那里的上层官吏,气氛缓解了,由敌视转变为友善和尊重。毕神父见机会成熟,就开始传播福音,上流人物信教者不少。他主动捐款盖起一座教堂。几年中他传教的江南八座城市,信教人数竟达到数千人,其中不少是知识分子和官职人员。毕神父因不服南方水土,后转到山西。在去山西路上,途经河南开封,被当地长官留下了,让他在那里讲解天主教义几个月时间,信教的人就有很多了,新教友非常积极,大家出钱盖起了教堂,这是河南的教务开端。

  1. 艾儒略:

意大利人艾儒略,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入中国。在杭州避难几年里,他与杨廷筠互为师徒。他在中国文化方面和杨在教会神学方面,二人均有长足的进步。天启四年,叶向高归里途中,在杨廷筠家见到了艾儒略,叶请艾神父到福建去传教,神父高兴的答应了,并立即随其前往。借着叶向高国相的声望,艾神父得以结识福建当地名流。艾儒略善于社交,对中国经典文化又受教于高师杨廷筠,加上他的仪貌德容,使人见了莫不有超然之感,故人称为西来孔子。

艾儒略认识人中有建宁一位左公,同一位信教者举人共同捐资建了一座圣堂。左公不仅对儒学有很深的造诣,并对天主教的教义教理的认识也相当深刻。他在对比儒家的天地和艾儒略讲的天主之后,他感慨道:对儒家的上帝,我只知道其尊,不知其亲。天主教讲说的天主,为万民之大父母,斯尊亲之至矣!艾儒略在福建传教二十三年,从1641年开始,担任耶稣会在华的负责人。他在福建共建大堂22座,小堂不计其数,授洗一万多人。隆武以后,四处兵起,道路阻塞,无法外出传教,遂躲在延平堂内隐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月初一早晨他忽然得病,仅卧床一天,次日天未明就离开了人间,享年67岁。

  1. 汤若望:

由于耶稣会会士在朝内担任历法工作很有成绩,受到皇帝嘉许。邓玉函之后,历算交由汤若望主持。崇祯七年谕令汤若望将各天文仪器搬到皇宫里去,许可自由出入皇宫,有时还在宫内午餐。传教士在观察天象上日食月食都很准确,皇帝有意废除旧历法,但一些惯用旧历法的监官怕因此失去官位就上书皇帝,诋毁天主教教义并说了西方传教士种种坏话。皇帝开始不信,听多了开始生疑皇帝派兵到教堂搜查书籍,把全部书搬到宫内检查,待全部查完后,检查人员是这样回禀的:都是劝人行善避恶之言皇帝也亲自过目后,才知道奏书全是诬陷编造的,于是对上书人大加申斥。这时明朝天下日渐衰弱,清军大举进攻,明军节节败退。毕方济被召进京,他上书救国之道有四:1,开矿藏以充军需2,开放商埠以营利3,西去购买军火以补急需4,明确历法以彰大统。可惜崇祯昏愚无知,未能采纳。后崇祯帝听说汤若望有铸造技能,令汤铸造钢炮二十、继而又造五百。这时在钦天监工作的罗亚谷去世,皇帝因汤若望有功,赐二十两银为罗亚谷发丧,又钦赐“钦褒大学”四个字,刻制成匾,命大臣送往天主堂悬挂一路锣鼓宣天,非常热闹,神父教友都出来迎接。多少年来,人们盼望皇朝准许传教自由,这块匾等于是批准手谕。以后将这块匾送到各省轮流奉悬,以告谕百姓:天主教在中国得到合法地位。这是1638年的事,对当时天主教与中国人的关系非同小可,此结果当归功于汤若望。由于汤若望等神父能自由出入宫禁,他们与宫内官员接触就增多了。有一位叫丘永的中国修士,在宫内进行宣道,太监庞天寿、溥乐德,率先接受了福音。宫内由他二人率领信教逐渐增多,由几人增至四十人。据统计,自崇祯初十年里,宫中教友男女达540人。

西方教会国家,得知中国教务发展情况都十分振奋。金尼阁周游欧洲时,巴维耶国王赠给中国皇帝一套特别精致的耶稣生平像,艺术独特,具有很高水平,共有150帧。还有一套五彩腊烛,三王来朝像,一并献给皇帝。崇祯见了,不断称赞,又让全宫皇后及嫔妃们观看。汤若望趁皇帝高兴之机劝他信教,阐明天主教与佛教之不同。但崇祯由于明朝已有倾覆之势,心怀忧悸,对天主教虽有信服之心,却无进教之意。在这一段年月里教会局面较为稳定,传教也较为顺利。据当时统计:崇祯末年传教士的足迹遍及13个省,教友总数由利玛窦时期的两千,增至15万之多(云贵二省没有计算在内),内有高官14人,进士 10人,举人11人,秀才达百计,由此可见传教之盛况了。如果再做一番分析,在一个如此辽阔的国家里仅二十几名传教士在工作,其成绩更显得惊人了。天主教早期传入中国时的名人,尚有很多,上述几个仅是代表人物。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