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始于耶稣

2021-02-25 09:01   纳爵之盾  阅读量:4057

 

圣神立即催耶稣到旷野里去。祂在旷野里,四十天之久,受撒旦的试探,与野兽在一起,并有天使服侍祂。(谷1:12-13
 
20201220日,发表于“纳爵之盾”公众号的高英修女的文章《滴血的信仰》,通过描述一个家庭,在几年内经历接踵而至的种种磨难与痛苦,展示出一位信者的信仰历程:从抱怨和怀疑,到信赖和完全交托。父亲因胃癌离世;母亲身患抑郁症;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弟弟突遭车祸,致使一只眼睛失明。对于任何人来说,这必然是沉重的打击和难以言说的无助;对于一个信徒而言,它无疑是信仰道路上的一大考验。
 
作者的真诚表述,让我想到依撒意亚先知的话:“看啊,我只是锻炼了你,有如银子,在患难的炉中磨炼了你。”(依48:10)我不禁陷入沉思,玩味自己几十年来逐渐视为珍宝的基督信仰,从而更让我肯定,信仰从来不是一套学说或一种说教;信仰是关于扎根于生活,历经考验却终能仰赖真神的一次生命旅程。信者,只有在尝过考验或试探历练之后,才有力量欣然感恩,且迈向成全,因为我们所信仰和追随的那一位,首先接受了重大的考验。

 

 面对试探

 

圣史马尔谷似乎一向喜欢撇开事件细节,而直截了当地点出事件结局。他在记述耶稣受试探时,也略去了《玛窦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所详述的受试探过程。尽管他只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地概述了这一事件(1:12-13),但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实则丰富而深邃。

 

在圣经作者笔下,旷野既能吞噬人(户14:293235),也能建树人(创21:20);既能使人迷失方向(创21:14),也能使人将目光锁定在天主身上(出8:23-24)。天主借旷野试探脱离埃及奴役的以色列人民(出32:1),祂也借旷野供养那位身披太阳,脚踏月亮,头戴十二颗星荣冠的女人(默12:16)。
 
四十”这一数字,在圣经中多次出现,且充满象征意义:梅瑟在领受十诫版之前,在西乃山上停留了四十天四十夜(出24:18);逃到旷野中的厄里亚,因吃了上主使者为他提供的食物,连续行路四十昼夜,一直到了天主的山曷勒布(列上19:1-8);犹太人的祖先曾在旷野旅居四十年,期间,他们有着无需劳作便可享受日用粮的生活(出16:35;厄下9:15),天主只要求他们遵守祂的诫命,但他们却不愿服从,屡屡抱怨且背叛天主(出14:10-1115:22-2416:1-3;厄下9:16),因而在试探面前以失败告终。
 
而因圣神受孕,生于玛利亚(玛1:20),且受圣神傅油,被宣告为天主子的耶稣(谷1:10),又受同一圣神催促,来到旷野。祂原本一无所缺,荣享朝拜,却四十天之久不吃不喝,甘愿品尝人的匮乏与虚弱,亲自接受试探者的猖獗与傲慢。

 

 和谐与共 

 

耶稣“与野兽在一起”。福音作者似乎借此宣布,耶稣战胜试探后,便迎来了依撒意亚先知所描述的和谐景象:豺狼与羔羊共处,虎豹与小羊同宿,牛犊与幼狮共饲,母牛与母熊同牧,蝮蛇的洞口成为婴儿和幼童的游戏场所(依11:1-9。这曾是创世之初的乐园情景:在天主之光的照耀下,行走在天地间的原祖父母亚当(希伯来文的本意为“人”)、厄娃(意即“众生之母”),与五彩缤纷的万物——花草树木、瓜果蔬菜、野兽牲畜、飞鸟鱼虫相依相伴(创1:1-31)。不幸的是,当试探来到,原祖父母却将天主的话弃置一边,顺从了内心由试探者激起的傲慢与贪婪,犯了背命之罪(创3:1-13)。从此,他们及其后裔屡次重蹈覆辙,无望改变自己。他们需要期待新的亚当——耶稣基督的到来,以开创救赎之路(格前15:2245),恢复天主最初创造的秩序。

 

 
天主派遣天使来,不是让自己的爱子耶稣免受试探,也不会帮助祂以后免受十字架的苦刑;而是与祂同在,服侍祂,照顾祂(参阅巴6:6)。的确,耶稣在接受试探期间,“有天使服侍祂”;祂在山园祈祷时,也有天使来安慰祂,加强祂的力量(路22:43)。这应验了圣咏作者所咏唱的:“祂必为你派遣自己的天使,在你行走的每条路上保护你。他们把你托在自己的手掌上,不使你的脚在石头上碰伤。你可经过狮子和毒蛇身上,你可踏在猛狮和毒龙身上。”(咏91:11-12)如此,凯旋始于耶稣

 

 结 语 

 

我曾问一位姐妹:“你怎么形容高考?”她答说:“高考标志着人生的转折,是人生下半场的开幕式。”通过高考而进入理想学府的学生,便赢得了人生下半场的美好起始。同样,耶稣也通过了祂在旷野中的“高考”,赢得了祂人生下半场的美好起始。圣神还要继续“催”祂,直到十字架上,为拯救世界和全人类,以获享永恒的生命。

 

我们都不希望有高英修女的人生经历,但我们逃避不了信仰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考验与试探,或大或小,或难或易,或早或晚。面对考验与试探,让我们备受安慰的是,主耶稣已为我们开辟了凯旋的道路,而且祂时时劝导我们“不要怕,只管信”(谷5:36;路8:50)。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信祂的劝导,紧随祂的步伐。

 

其他参考书目:


[1]Mary Healy, The Gospel of Mark, Catholic Commentary onSacred Scripture, (Baker Publishing Group, 2008).

[2]The New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Prentice-Hall, 1990).

[3]Nicholas Thomas Wright, Mark For Everyone, (Westminster JohnKnox Press, 2001).

[4]Marcus J. Borg, Reading the Bible again for the First Time,(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td., 2000).

[5]高英:《滴血的信仰》,https://mp.weixin.qq.com/s/xZy_GU7XV_TAKlKBlq0HgQ.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