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主相遇的福音

2020-12-30 21:05   纳爵之盾  阅读量:6835

 

读经

 
 

天主子女的基本信仰和伦理

若壹二12-17

 

若壹二12~三10的主题是“谁是天主的孩子?”因为这一段经文从头至尾都称整个团体为“孩子们(children / παιδία)”或 “小孩子们(little children / τεκνία)”,称成熟一些的为“青年们(youths / νεανίσκοι)”,称教会的长老们为“父老们(fathers/ πατέρες)”。从文学上看,属于劝谕(paraenesis/ exhoration),即对已经有信仰的团体(在这里长老若望视之为一个家庭)信理和伦理的教导。从其结构和内容来看,可分为四部分:二12-14“我给你们写说……,我给你们写过……”,肯定团体内保持的信仰;二15-17劝勉团体要戒避世俗,在天主与世界之间作出选择;二18-27指出要提防假基督,要在基督与假基督之间作出选择;二28~三10认为天主的子女应相似天主:履行正义,是生于下,还是生于上,必须作出选择。

 

在二12-14中,长老若望语重心长地重申团体所保守的信仰。刚刚在信德上站稳的团体成员,他们是孩子或小孩子,他们信仰的状态是:消极地说,“因他(基督)的名字,你们的罪已获得赦免”;积极地说,“你们已认识了父”。对于可以自由行动的青年们,他们的信仰状况是:消极地说,“你们已得胜了那恶者(魔鬼)”;积极地说,“你们是强壮的,天主的话存留在你们内”。对于团体中的长老们,他们的信仰则是比较正确完整的:“你们已经认识了从起初就有的那一位”,即相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从这三个信仰的层次,我们可以对自己的信仰状况做一反省:我还在与罪恶争斗吗?还是已经战胜了那恶者?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天主的话常留存于心。当然,若望团体所要求的信仰是信耶稣为默西亚天主子的得生命(参阅若廿31),今天成全的信仰亦复如此:全然相信耶稣基督,在祂内有永生。

 

15-17节可称作是基督徒的基本伦理,是“非此即彼”的伦理:要么选择天主,要么选择世界。不过长老若望也从人学的角度给出分辨的原则:“原来世界上的一切:肉身的贪欲,眼目的贪欲,以及人生的骄奢,都不是出于父,而是出于世界”(16节)。《天主教教理》以之来总结人性堕落犯罪的倾向(CCC 2514,2534)。从正面讲,在天主与世界之间作选择的基督徒伦理应当是:爱天主在万有之上。这样的伦理有其永恒的价值:“这世界和它的贪欲都要过去;但那履行天主旨意的,却永远存在”。基督徒活泼而坚定的信德就是:坚持履行天主的旨意,必然有永生。天主的旨意很简单:就是永远存留在祂的爱内(祂的爱子和爱的诫命)。

 

 

答唱咏

 
 

基督首先在马槽中为王

(该圣咏之背景,请参阅将临期第二主日周二之答唱咏,亦可参阅12月29日之答唱咏)

咏九十六7-10

 

7-10节的赞美与1-6节的赞美不同,虽然它们共同的主题是赞美天主的圣名(shem),但1-6节是在以色列人的救恩经验中,并在与众神的比较中,赞美天主的伟大的,而7-10节是作者邀请所有朝圣与朝拜者,一同赞美“上主为王了(מָלָךְ יְהוָה  /ὁ Κύριος ἐβασίλευσε/ Dominus regnavit)”。“上主为王”才是7-10节的核心所在。祂为王的方式不外有四:以超越众神的方式为王;在以色列人对上主救恩的感谢、赞美和朝拜中为王;在普世万民和苍天大地间为王;在祂以忠信与正义的驾临中为王。如果1-6节还是在回顾救恩,那么7-10节的赞美已经把所赞美的救恩升华为对“上主统治”的顶礼膜拜。圣诞期中咏唱这首圣咏,教会也邀请信众,联同已经在路上的三位贤士,准备好身、心、灵——带上要献的祭物,穿上圣洁的礼服,前去朝拜在将临期就已经将其完美图像预先彰显出来的天国本身,即首先在马槽中为王的基督。在祂平安的降临中,世界得见和平之光;在祂化身卑微的谦冲中,人类得尝正义之果。

 

福音

 
 

与主相遇的福音

路二36-40

 

献耶稣于主堂可以说是圣诞奥秘的第三颗珍珠,第一颗是在平安夜,第二颗是耶稣十二龄在圣殿讲道。三颗珍珠是基督徒当用一生保存其奥秘的“夜明珠”,它们会照亮我们的一生,照亮我们的每一天。平安夜的圣家照亮了全世界所有的家庭;耶稣首先出现在圣殿,把两个年轻与年老的家庭结合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新、旧约全书”。年轻的玛利亚和若瑟与这两位长者的相遇,说明年轻人藉此看到了他们的使命,年长者则实现了他们的梦想。这一切都是因为耶稣位于这相遇的中心(路二22-40),祂是福音之光,是家庭之光。这相遇的福音珍珠给今天的我们四点启发:

 

首先,相遇是信仰的根源。玛利亚和若瑟在圣殿内找到了信仰的根源,因为信仰不是一个能从书本上学到的概念,而是从我们前人的经验中学习与天主相遇和相处的艺术。玛利亚知道自己满被圣宠,知道耶稣是天主子,却甘愿偕同耶稣完成取洁礼和奉献长子礼,而默默无闻的若瑟则总是以谦卑和服从行走在福音的路上。这两个年轻的父母从遇到两位长者的经历中认识到他们自己的使命,而两位长者在他们的暮年也终于迎来了耶稣,他们生命的归宿。他们曾为了这一天,献上了一生。玛利亚和若瑟,也将为耶稣在纳匝肋的成长,献上一生,而且他们天天都在同降生耶稣的每一个奥秘相遇,并在相遇中获得灵性的成长。

 

奉献生活者的旅程本质上是与上主的相遇:不只是在自己祈祷与生活的经验中相遇,更是与传统、与新事中临在的耶稣的相遇。只有这样,奉献生活者才能看到:在相遇的圣事中,我们并非单独地与耶稣在一起,也有整个教会、全体天主子民,包括儿童、青年、长者,正如今日福音中所记述的那样。

 

其次,我们应当留意到这相遇的力量。在见到谦逊奉献的圣家之后,西默盎才在圣神的感动之下赞美天主,奉献生命,表达祝福,并说出预言;同样洁妇亚纳也才走出静默,献上赞美,开口宣讲福音。这一切都是来自奉献生活者“相遇的力量”。

 

我们通常的经验是:年轻人喜欢谈论未来,而年长者惯于守护过去。而今日福音记载的情况刚好相反,老年人先看到了年轻人的新事。奉献生活中的新事便是:天主总是让我们有惊喜。奉献生活如此,基督徒的生活亦复如此:若我们不与他人相遇,尤其是与新人、新事的相遇,我们也就无法更新与上主的相遇,而只生活在俗套中。青年人蒙召去敞开新门,长者手中虽然握有钥匙,如果不保持开放,则不会产生具有福音价值的相遇。一个团体的活力在于回到其根基,倾听长者,更在于接纳新人与新的思想。若没有根基,就不会有新芽;而若没有新芽,就不会开花、结果。

 

再者,在相遇之后我们不可只停留在那一瞬间,而是要把这在主内相遇的瞬间,转化为福音的长久。今天的快餐文化无法让我们长久关注一项真理,更无法让我们进入真理的奥秘。我们往往只是浅尝辄止,得到的也只是灵光一闪,像流星雨一样的知识。我们的祈祷何尝不是这样:很快地结束弥撒和日课,便投入到手机和电脑屏幕前,开始所谓的工作。于是我们把专注力都投到没有相遇的手机和网络文化中,既失去了与天主、与弟兄姊妹亲身相遇的机会,更失去了奉献生活的动力与吸引力。于是我们不再宣讲,不再分享,只有我们自我的计划、技巧和结构;在这样的自我中,没有任何他者融入的空间,更没有去爱的时间。

 

最后,奉献生活既是天主爱的邀请,也是我们爱的回应。耶稣,谦逊的耶稣总是我们爱的吸引,祂首先在马槽中以伸开的双臂邀请我们度贫穷、贞洁与服从的生活,不附加任何条件,如伯多禄所说:“看,我们舍弃了一切,而跟随了祢”(谷十28)。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老翁西默盎的坦然,“双手接过”耶稣来(路二28);也能有节妇亚纳的开放:“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的人,讲论”耶稣(二38)。诚如教宗方济各所说:“双手接过上主是抵御孤立的神秘主义和盲目奔波的良药,因为与耶稣的真实相遇必能纠正我们的感伤主义和好管闲事的心态,医治循规蹈矩的瘫痪,向日常生活敞开恩宠的各种面貌”。而“双手接过”耶稣也是我们奉献生活者与所有基督徒的必修课:怀抱耶稣,才能有真正的奉献、真正的赞美和真正的福音。

 

虽然这位老妇人没有西默盎这般“荣幸”,福音没有记载她充满了圣神和因圣神启示而说的先知话;但她是一位懂得以爱还爱的人。她在失去人间至爱之后,便把爱的渴望转化为在圣殿中长久的祈祷。她在一生的祈祷中渴望能有一次与主有爱的相遇。她体验到了,除了感恩之外,她没有附加什么。除了宣讲她与这位化身为爱的天主的小孩相遇的事实外,她甚至没有再向人提起过她的过去:“她出阁后,与丈夫同居了七年,以后就守寡,直到八十四岁”(二36-37)。她的伟大在于:她没有把过去的重负当成福音的包袱,而是只记忆生命中爱的相遇。同样,我们的心灵也不可只一味地倾诉过去或畅想未来,而是应当怀着喜乐,把福音平安地活在天主赐予的当下。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