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孩耶稣与两位老人相遇

2020-12-29 19:06   纳爵之盾  阅读量:6425


 
 

 

12月29日

婴孩耶稣与两位老人相遇

 

 

 

彼此相爱——光照与转化的命令

 
 

若望壹书的语言相当简单(有不少重复出现的概念),其实我们在若望福音中都已经有这些概念和词汇,例如成对出现:光明和黑暗、生命和死亡、爱与恨。还有如:真理、爱、诫命、内居等等。在若望著作释经上,大部分学者认为:若望壹书是若望福音的导读。正是因为若望壹书,若望福音才获得其正典性的地位。这些思想(信理与伦理交错)并不是直线形地向前推进,而是螺旋形地环绕着他们的听众——即由一句肯定句和一句假设句来反复。这是若望壹书常用的强调手法,是为了听众便于记忆。亦如咏六十二12-13提到的「天主说过一次,我确实也听过两次:威能属于天主;我主,慈爱也非你莫属」。

 

今天的读经(若壹二3-11)分为两部分:3-6节论述:真正认识天主的人,应当是遵守祂诫命(话语)的人,是以真理与爱而行的人。与7-11节论述:相信天主的人,是接受天主的命令(话语)为光明,并把在心中的光明彰显在行为中的人。

 

3-6节是在对抗诺斯底主义者,因为后者认为救恩是在于获得天启的知识。获得真理就是在这认识内接受光照。真理与爱脱节,认识也不等同于爱;真理与物质,与伦理无关。长老若望不仅指出真理内的爱才是真爱,遵守天主诫命的伦理才是得救的良方,更指出基督徒的伦理基础必须是:生活在天主内。

 

7-11节论述「在光中」的行为。在光明中的天主子女是「可爱的诸位(Ἀγαπητοί)」,即拥有天主圣爱(Agape)的人。有趣的是,长老若望把「彼此相爱」的命令称为「旧命令」——理由是「这命令就是你们所听的道理」,也被称为是「新命令」——理由是这命令「就是在祂和你们身上成为事实的」。如果我们只把「彼此相爱的命令」,仅视为「道理」来接受,它在我们生命中就只是历史;但如果把它活出来,这命令就会使我们更新如鹰。8c-11节完全是回应若三19-21。结论是:「履行真理的,却来就光明,为显示出他们的行为是在天主内完成的」(21节)。

 

在若望福音中两处提到「彼此相爱」的命令:若十三34-35强调「如果你们彼此相爱,世人就因此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35节),这是彼此相爱的「光照作用」。若十五12-17强调「如果你们实行我的命令,你们就是我的朋友」(14节),也进一步指出彼此相爱的「转化作用」:显示为朋友舍命的最大爱情,和结出常存的果实。

 

在今天,我们如何活出这彼此相爱的命令呢?让它尘封在理性的认识中?还是让它活现在真理与爱的行为上?让它成为我心中与生命中的光明?还是让心中的贪婪与黑暗吞噬它呢?

 

 

 
婴孩耶稣与两位老人相遇
 
 

在路加福音耶稣的童年叙述中,「献耶稣于主堂」事件犹如是一个王冠顶端的两颗「珍珠」之一,第二颗是「耶稣十二龄讲道」。按照法律,以色列妇女生产后40天不洁期满了,该守取洁礼。玛利亚是充满恩宠者,本来不必行这取洁礼,但是路加却说「『他们』取洁的日期」,可见他们实践了另一条法律:「赎回长子的祭献」,这也回应了玛窦福音所强调的「我从埃及召回了我的儿子」(玛二15)。取洁事件,实际上应该称为「奉献事件」。它表达了玛利亚的谦逊,也暗示婴孩耶稣要与两位旧约的老人相遇,施行救援——耶稣要以婴孩的方式首先召回年老的以色列。

 

首先是西默盎,福音用四点来称赞他。(一)正义——他懂得合宜地对待自己及自己的本质,也能公正地对待他人;(二)虔诚——他是一个敬畏天主的人,这是「在天主面前,生活于人世间」的智慧;(三)一向期待着以色列的安慰,「期待安慰(προσδεχόμενος παράκλησιν,即向着救援的开放)」,他的人生是向默西亚的希望开放的。向希望开放的人生,也能够放心地接受变老;(四)圣神也常在他身上。这是真智慧的标志。他以NuncDimittis的感恩之歌,表达交付的信赖,也揭示老年的意义和任务:指出隐藏在众人之下的「生命之光」;同时也指出「遭受反对与痛苦的标记」——生命起伏的波澜中将有「爱情之箭」穿越。

 

然后是洁妇亚纳。在她的生命中有两个象征数字:一是「七」——象征转变,七年夫妻生活圆满,就成为寡妇,受召在圣殿里祈祷和事奉天主。二是「八十四岁」,「八」象征着「第八日」的超越,亚纳已经接近了永恒,她的生命连结着天上与人间。她是福音中,于玛利亚之后,第二个从祈祷中走出来福传的人。路加称她是位女先知——一个以生命来表达天主旨意的人。

 

当西默盎为婴孩耶稣与其父母祝福的时候,正显示出:年老的意义是成为他人的祝福——年老的智慧与为他人的福源;同时他也接近了永恒「放你的仆人平安去罢」(路二29b)。在天主教殡葬礼仪的入殓礼仪中选择西默盎怀抱耶稣这段福音,以表达「领受永恒」的生命交付。当洁妇亚纳「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讨论婴孩耶稣」(路二38)的时候,年老的意义更升华为「生命的福音」——「寡妇处境下的年老教会」也能枯木逢春。

 

他们二人从婴孩耶稣身上照见了年老的智慧与永恒价值,也能将之带向整个社会——分享为普世得救的福音。可敬者圣伯达(St. Bede)认为这两位老人象征旧约的会堂(synogogue),他们用举起的双臂表达虔敬,用高声的赞美表达无伪的信仰。但是,当他们把这「旧约会堂的礼仪」表达在婴孩耶稣身上时,他们的生命因此而改变,成为了新约的「先知」和「福音者」。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年老的智慧(sapiens)就是能够在信仰内,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中「品味(sapere),德文」自己的人生。

 

最后,西默盎的先知性的预言「看,这孩子已被立定,为使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和复起,并成为反对的记号——至于你,要有一把利剑刺透你的心灵——为叫许多人心中的思念显露出来」(路二34-35),也提醒今天的基督徒:天主圣言作为光明在我们内实行良心的审判,祂在我们心中成为分辨的记号。天主圣言光照我们,也刺透我们。祂要我们放小自己,净化旧我的历史。首先学会与纯真和信赖的婴孩耶稣沟通,然后才能在活生生的信仰中把生命带向中年的成熟,与老年的智慧境界。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