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爵之盾|人为何可以呼喊天主为父?(上) ——天主在旧约中的父亲形象

2020-09-18 13:08   乔卞云  阅读量:12750

信经“我信全能天主”之后,紧接着一个具体的称呼“父”。在基督信仰中,人竟然可以称呼天主为父,为何可以如此呢?天主的确爱人,而且是以具体的爱之行为打动人。但该如何定位这份深沉的大爱?没有天主的启示,人绝对无法想象,也没有胆量敢于直接呼喊天主为父,本文基于旧约所记述的天主介入以色列的历史,简要地分析天主这位父亲的形象。


01 如父般的召叫

圣经记载,亚巴郎是第一个被天主召叫的人。回应召叫以后,亚巴郎从一个普通的、甚至信奉其它神明的人(苏24:2)转变为一个忠实的追随天主的人,并被尊为“信仰之父”。其转变离不开天主对他如父般的情怀。天主对他最初的召叫,及其奉命祭子两个事件,说明天主在其人生中的角色。


天主召叫亚巴郎之时(事实上也是召叫了撒拉):一对普通的夫妇,甚至有些窘迫,年迈无子(撒拉本身也没有生育能力),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地迁移寻找水草丰盛的地方。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天主召叫了他们。圣经文本提到几个关键词:“离开”、“使你成为”、“必祝福”与“成为福源”。这里涉及两个内容,一是要求,二是承诺,两者相辅相成。


由此看出,天主对亚巴郎的召叫,不是一个突兀的召叫,也不是奇幻般地改变亚巴郎让他成为救恩的合作者,而是在顾及他的需求与对幸福的渴望[1](创12:1-4),在此基础上介入并逐渐培育。所以亚巴郎能够起身,而且天主对他所许诺的也逐渐明朗:土地与后代(12:7;13:14-17;15:5;17:2;5;16;18:10;21:2)。但是,从个人对天主许诺的俗性理解,升华到灵性层面的领悟,则离不开天主对其耐心的培育。

《亚巴郎和三位天使》
(Abraham et les trois Anges)
 H. K. & Co., Munich


尤其在祭子的事件上,天主的陪伴是陶成亚巴郎信仰的关键(创22)。终于在其百岁之际,才生了依撒格(创21)。但是,天主却要亚巴郎献子,事实上天主从不要人祭,他透过这样一个糟粕的习俗,既在培育亚巴郎,又让其明白儿子不属其个人“私有”。因为从文本的描述中,亚巴郎多次提到“我儿”(创22:8;10),表明他将其与儿子的关系逐渐变成一个封闭的二人关系,所以天主要打破这种关系,还依撒格一个独立的人格(创22:19),同时呼召亚巴郎重新将目光投向天主。


从沉默的三天旅程,到抬头望见那座山,到最后由衷地发出信仰的表达:“天主自会照料”(创22:14),亚巴郎所经历的痛苦过程,也是一个“重生”的过程,他终于领悟到天主才是他终身的依赖。在这个过程中,天主默默地陪伴,亚巴郎的痛苦更是天主的痛苦,天主就像一个全部为了子女的父亲,但是子女理解父亲的苦心却需要漫长的过程。


天主与亚巴郎的交往过程折射了天主与以色列历代圣祖的交往过程,也折射出我们所有人的处境:亚巴郎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不信(创17:17),也有不合伦理的行为(创12:11),但都不会影响天主对他的关注。天主从来不会因人的信或不信而改变其计划,天主和人是两个独立的自由体。既然天主是爱的天主,那么天主有永远爱人的行为,尊重人的自由到底,而人也有愿意接纳或拒绝天主的自由。事实上,人接纳或拒绝天主是在极大程度地经验自我的自由,并最终承认自我的局限。


以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来做类比的话,合格的父母从来不会因孩子的叛逆而抛弃孩子。所以,天主这样爱,并不意味着天主不尊重人的自由。相反,人在相信或不信中去经验后果,进而反省并做出选择,这才是天人交往的动态体现。此外,亚巴郎的故事,彰显出天主包容人但从不纵容人的大爱。圣经没有掩饰亚巴郎的局限,在与亚巴郎交往的整个过程中,天主耐心地等待与指教,如此丰富的情感,彰显了一个如同父亲般的天主。

02 父亲般的管教

随着天主对于亚巴郎的召叫,一个大家族逐渐形成。这并不意味信仰天主就能马上祛除人性上的丑恶,因为天主应许而形成的大家族,折射出人性的各种不足,嫉妒、贪婪等都仍然存在。


雅各伯之子若瑟,被其兄长们负卖,历经坎坷,最后在埃及竟然身居要位,而且还与其兄弟相认,促使以色列举家迁往埃及避难,并得到很好的待遇。但随着埃及国王的更替,逐渐从优越的身份沦落到奴隶的境地,整个叙述一笔带过。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人只有遭遇悲惨的境况时,才向天主发出呼号,而天主不仅马上听到了,而且即刻就有行动计划:“我看见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听见他们因工头的压迫而发出的哀号;我已注意到他们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百姓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离开那地方,到一个美丽宽阔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出3:7-8)。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天主看到以色列民所处的境况,却没有主动援救,而是要等到以色列民向他呼喊时才有行动。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培育契机。天主要人活出对他纯粹的依赖关系。因为人总有这样的倾向:但凡能以自己的能力去行事的话,都会归功于自己,只有当人体验到毫无其它办法时,才会去“呼天喊地”。


因此,以色列民在最无奈之时才呼求天主,而天主的回应才能让他们切实的经验到:“天主真的是为人的天主”,天主对于他们有确实的爱。事实上,天主一直也在关注,而且是有效地关注着以色列民的状况。以色列一呼求,天主便有马上回应:“我看见,我听见……”,也就是说天主一直在等待着他们回头。


天主的介入,尤其是拣选梅瑟引领以色列出离埃及,走向“流奶流蜜的地方”,是成就属于天主子民的基础事件:“你们应当记得”(出13:3);“你们应当纪念从埃及,从为奴之家出来的这一天”(出13:3);“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领你出了埃及地,奴隶之所”(出20:2;申5:6)。其间经历的坎坷,更是一言难尽。


天主对于梅瑟的个人培育,再到整个民族的引领,真的如同父母管教自己的儿子一样(参阅申8:5)。好不容易出离了埃及,但走向福地的路程,本该四十天左右的路程却走了四十多年[2]。这是天主以父亲般的爱,在培育以色列成为一个祝福,能成为传播福音的民族(申8),更能成为见证天主祝福的子民。换句话说,不是福地成就有福之人,而是有福之人造就福地。


所以,客纳罕地区在亚巴郎初居的时候,不算为福地(创12:6-7),在雅各伯定居的时候,也不算为福地(创37:1),在其他民族居住的时候,也不算为福地(出33:2;34:11),只有等以色列民进入之后,才算为福地。但是,梅瑟本人没有进入福地,为定义福地留下遗憾,但这恰恰为未来永恒的福地留下了伏笔。

《过红海》
(Le passage de la mer Rouge)


天主这样如父般的引领,最终感动以色列民,所以才有梅瑟代表以民发出对雅威的赞美:“雅威是慈悲宽仁的天主,缓于发怒,富于慈爱,对万代的人保持仁爱,宽赦过犯”(出34:6-7)。


“慈悲”在希伯来语中,其词根有母胎之意,有时也用于兄弟之情或朋友间的自然流露的感情。“宽仁”在希伯来文中,也可被翻译成慈惠、垂爱或宠幸,或者同情等含义,尤其是高居者对下的这些态度,有屈尊就卑,白白恩惠的含义。


《申命记》第8章以及29章(29:1-8;30),重申天主对人父亲般的照顾,尤其是32章(32:4-14)的描述中有几个关键词:磐石(依赖),作为完美无比,行径正直(榜样),他不是生育你,创造你,使你生存的大父……抱起、抚育、保护、守候、背起、领导、使他驰骋、使他享受……这些词语的运用体现出一个情感丰富饱满的“大父”形象,既包含着温柔的母性情感(母亲的怀抱),又包含着刚强的父性形象(父亲的坚背)。

 

03 父亲般的陪伴

以色列这个被天主拣选的民族,不断成长,在回归天主与抛弃天主的反反复复中,见证着天人之间的互动。遵循人类史的发展规律,以色列民族身份的最终形成,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天主也容许以色列民选立君王,即一个民族体制得以形成,其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完善人的各种责任感。但是贪婪、诱惑、自私、背信,使这个民族最终走向分裂、流亡。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始终也在见证着人类的共同历史。从所经历的辉煌和悲惨中,以色列民也在不断深入地认识天主。


因为即便如此,天主仍然与他们在一起,对他们进行各种培育,所以有智慧文学传递信息,有对先知们的拣选,通过他们的口传递天主如父般的各种形象:有依撒依亚先知所传递的天主超绝的威严与至圣性,面对这样的天主,以色列民开始反省自我的罪孽;有耶肋米亚先知宣扬的威严公义以及盟约天主的形象,他既以善言相劝,同时也严厉指责以色列民道德败坏;有厄则克尔先知描述的天主严厉的背后也有其仁慈与宽仁的一面,在以色列民萎靡时给予安慰,使其重获希望;还有达尼尔先知明确指出天主是唯一、真实、全能、全知、超越一切的真神。


另外,小先知们也以各种方式,以自我亲自的生活见证,或者以规劝和安慰的形式,描述天主的形象,既有公义与威严,也有容忍,以及慈爱的守候与等待。以色列民就是在这样一个如父般的天主的陪伴下,尽管有疏远,有沮丧,有失望的时候,但是信仰却在曲折中传承下来,最后转向对默西亚降临的盼望。

 

 结 语

旧约对于天主如父般的描述,有通过话语的启示:“你要对法郎说:上主这样说:以色列是我的长子”(出4:22);“他要称赞我说:‘你是我的大父,是我救恩的磐石,是我的天主’”(咏89:27)。此外以呼召、拣选、引领、陪伴等具体的行为,彰显出一份既包含母子之情,也包含父子之情的天主形象:“天主常在自己的圣所內居住,是孤儿的慈父,是寡妇的保护”(咏68:6);“就如父亲怎样怜爱自己儿女们,上主也怎样怜爱敬畏自己的人们”(103:13)。


天主如此对以色列民的爱,不仅是一种慈爱的包容,也有严格的管教,十诫的颁布就是希望以民能成为一个圣善的子民,天主如此深情的介入,使以色列民感悟到,这位如父般的天主形象,实在地经验到了呼喊天主的可能:“上主确是我们的父亲,‘我们自古以来的救主’就是你的名”(依63:16);“上主啊!你是我们的父亲”(64:7)。

 

《永生之父》

(The Eternal Father)布面油画

 © Paolo Veronese


事实上,呼喊天主为父,也契合人心灵深处情感的需求,因为人类的共性都在寻觅并渴望“认祖归宗”。不仅每个人需要找到自己家族的根,整个人类也在寻觅共同的渊源与归宿。而当由圣言即耶稣基督亲口呼出“天父”时,这一天父的形象得到圆满的印证。这根源必须是以位格方式的存在,既绝对的超越人,同时是从本性上就是爱的存在,人在经验到被爱,才能彻底感受到踏实与放心。另外,人的身份找到了定位,不仅以色列民是属于天主的民族,所有人都是天主的子女。这位天父是从本性上,既是子的父,也是宇宙万物一切的渊源。具体的阐述我们将在下文继续探索。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