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木嘉果|文字之外

2018-12-01 09:12   郭仕惠  阅读量:3824
文/郭仕惠(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
小明问:“郭修士,你为什么喜欢咬文嚼字呢?”我常回答:“没什么,因为我想去天国!”众所周知,新约圣经原文为希腊语。通过原文学习,我横跨千年寒暑,直触圣作者笔下原汁原味的奶蜜,想想不是很兴奋么!实际上,初时虽语法不明,但仍有小小安慰;之后语法熟练,有茅塞顿开,拨开云雾见天明之感;而今,我不得不承认文字、字面有其无法触及的地方,必须仗赖文字以外更大的领域去探索。
 
以默想路7:36-50悔改的罪妇为例。圣经直白地称妇女是一位罪人,我们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罪,宗教的、伦理的、社会的?但可知一点是罪行暴露于白日,尽人皆知。另外,妇女应该风闻过耶稣的事迹、教训,特别是关于悔改与赦罪的言行,由衷地催促她不顾他人目光,跑到以隔离罪人而著名的法利塞人家中。她站在耶稣身后,紧靠在他的脚旁,不禁回想往事种种。痛苦、悔恨、悲戚交织一块,泪水早已注满眼眶,但她一点儿也不敢抽泣一声。席间的所有人自打她入门第一脚就关注她的一举一动,然而以漠不关心的方式表示蔑视,暗骂着活该!耶稣整场依旧保持舒适的斜卧姿态,镇定自若。祂没表现关心,任由妇女泪洒双足、拭干、亲吻、涂抹香液。如果我有绘画的才能,席间的法利塞人有的面色凝重,有的起酒畅饮,有的相谈甚欢,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盯着画面中心的妇女。她静静跪伏耶稣脚前,擦拭即将再次湿润的双足。耶稣侧斜身体,眼神稍向后瞥,右手指心,表示:女儿,我明白,我接纳。
 
圣经文字强调了妇人哭泣得强烈(κλαίουσα),故而导致妇人之后一系列的动作。可席间的氛围、众人的蔑视、耶稣的不做声有否文字基础?没有。小明又问:“郭修士,那你岂不是把自己的想法、意见读入圣经,而其实本不是圣经原意,不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嘛!”
 
具体的人总是丰富多样的,绝非单调乏味。试想一位哀恸极切的可怜儿,他或是放肆地嚎啕大哭,或是泣不成声嘤嘤作响,或是用头撞地。正是他们外化表现的行为彰显了性格所在,也赋予了灵魂。圣经只告诉我们妇人哭泣的沉重,但根本没提及方式、情态如何,所以事实怎样,无从得知。席间的氛围有赖上下文、历史背景、风俗等揣测。法利塞人不与罪人交往,古代饮食习惯,人际交流致使默想内容有实际的支撑。
 
默想不同于学术探讨,非有万分把握不能定义。默想需要进入故事场景,从旁观察人物动作、神态变化,并成为故事主角之一,体验并伴随情绪起伏高低不平。默想祈祷是天人沟通的过程,是互动的。此过程虽然以文字作为基础,但必要时将超越文字,丰满所有。文字好比静置一隅的水粉画,默想则像页脚的连环画,活泼生动。
 
圣召萌芽之期的我渴望通过圣经更加了解耶稣基督,甚至祂的声调、动作、语速,本以为文字是打开一切的钥匙,现明白原来是方法之一。圣召如果是一粒种子,那么她应当生长。多谢天主藉圣召初衷恩赐文字的才能,经过个人刻苦地耕耘、浇灌,倒也结出几粒饱满的脐橙,得以尝鲜。
 
来源: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圣召故事】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