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体灵修|要走向经验主义吗(2/2)

2018-12-01 15:12   文/郎国锋神父  阅读量:4970
编:感谢郎国锋神父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小助手“信仰种子”栏目开辟了新的子栏目-“奥体灵修”用以连载郎国锋神父的佳作《奥体灵修——由圣经谈复兴》一书。

前文链接

第三节   要走向经验主义吗(2/2)

如果我们将信德比喻为蓊蓊郁郁的树木,奇迹就是芳香甜美的果实。梅瑟信了天主的话,就有奇迹伴随着他走出了埃及;诺厄信了天主的话,方舟才救了他一家的性命。如果一个人说:“我信,我信”,却不敢凭着信德前进,反而要求征兆说:“如果先显一个征兆来确证一下就好了”,这种畏首畏尾、徘徊不前的表现其实是没有信德。征兆是信德的果实,只有让信德在前而凭着信德去开创奇迹的人,才能够经验到奇迹,并享受信德的奇妙。

不要说如今的时代缺少奇迹,缺少奇迹正是人们缺少信德的一个标记。耶稣说:“信的人必有奇迹伴随着他们。”(谷:十六17)不是吗?今天的五旬节复兴运动不正是证明了这一点吗?为什么为理解天主的话我们的心竟是这般迟钝?

现代宗教心理学认为,在“边际境遇”中,将身一跃投向神的怀抱,才能够促成宗教经验(奇迹)的形成。所谓“边际境遇”是指一个人处在极度的无助无能中,体验到自己的卑微和限度,在无可奈何中而又不能凭己力解决问题的境遇。在这种境遇中,人好像被抛到了边缘,故名之曰“边际境遇”。如果此时保持着对神的唯一希望,从而投身到神的怀抱,将一切无望转化为对神的积极希望,就在这种光景下奇迹往往产生。

奇迹是一种宗教经验,不能凭人力或自然力而获致,它只能来源于圣神的作为。换句话说,奇迹虽然发生在自然界中,却有着超自然的一面。这超自然的一面,由于是天主的作为,因此才是奇迹的特色本质。为此,为获致奇迹,信德的准备是必要的。没有信德时,除非为了特殊的理由,天主一般不会显奇迹。即使身处边际境遇,如果没有信德的投靠,奇迹也不能发生。

那么,如果有了信德,奇迹就一定发生吗?我们只能回答说,“努力地追求天主的意愿吧!不是奇迹能解救我们,而是天主。”人绝不可热爱奇迹胜过天主,天主也绝不会被人所控制。那些期望透过信德掌控天主的人,其实根本就没有信德。

奇迹可遇、可求也可得,但必须端正动机,必须通过奇迹将人引向天主,否则奇迹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有一次,若翰在狱中听到了耶稣所行的,就差遣自己的门徒去问耶稣说:“你就是要来的那一位,或是我们还要等候另一位呢?”耶稣回答他们说:“你们去把你们所见所闻的报告给若翰:瞎子看见,瘸子行走,癞病人得了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苦人得了喜讯。凡不因我而跌倒的是有福的。”(玛:十一2~6)非常清晰,耶稣就是人们所期待的默西亚,而奇迹就是默西亚来临的标志。基督的奇迹给人带来了光明、自由、生命、怜悯和喜乐:是天国来临的标志,是新时代出现的标志。这标志彰显了天主的能力,成了基督所宣讲的天国的强有力的见证,可以这样讲,是基督的奇迹证明了他所宣讲的福音是来自于至高者。

在若望福音中,基督常把自己的所作所为称为“工程”(若:五20、36),当然也包括所行的奇迹。如果天主的工程是基督完成的,就表明基督与天父同性同体;他与父共同完成工程,标志着天父借着基督而临在,借着工程而临在。可见在若望福音里,奇迹是天主临在的记号。也就是说,奇迹让人看到奇迹背后的天主。

由此可见,基督的奇迹把人引向天国里并见证基督的话,同时彰显天主的莅临。通过奇迹走向天国或天主,这才是奇迹的价值所在。奇迹不是直接追求的目的,而是方法;天主与天国才是我们的目标,当然在走向天主的同时我们也能受惠于奇迹。

基督的奇迹绝对不是为了满足好奇或给人带来激动。这一点为作神恩祈祷的人很重要,我们不可以追求奇迹,以至于在没有奇迹、神视、感动时,便以为神恩祈祷没有什么,从而放弃之。

基督的奇迹也不是为了给人解决困难。事实上,他并没有借助奇迹解决所有人的困难。面对那些只追求神恩医治的人,我们必须先向他们讲明基督的话,把他们导向对天主的追求,否则就不做身体的医治;由于心灵的医治直接涉及一个人的灵魂利益,在求医治的人不太明白的情况下,无须太多的解说就应当给他做医治祈祷。

奇迹是必要的,我们应该借着信德求得奇迹,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使人借着奇迹走向天主。奇迹一般能给人较大的震动,让人体验到基督还活在人间,感受到天主对人的关爱,所以借着奇迹往往能改变一个冷淡的生命。

但也并非全然如此,你看耶稣所治愈的十个癞病人,仅仅有一个回来感恩(路:十七11~19)。那九个人呢?他们为什么没有借着奇迹而转变呢?他们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

奇迹固然一时震动人心,但常常不能产生持久的效果。要想有持久的效果,要想真正帮助“那九个人”,只求助治愈的奇迹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耐心地向他们宣讲基督的话,让基督的话与圣神的奇迹联合起来。话语能解释奇迹;奇迹能验证话语。这样,也许就好了。

宗教经验虽然能回答理性主义、怀疑主义、实证主义带来的信仰疑问,但也不是全能的。我们应该在理性与感性、推理与经验、抽象与形象、认识与体验、信仰与实践、超越与内在等对立的层面中,找到适度的平衡。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