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的疾病和脆弱

2020-09-24 22:23   公教文明  阅读量:14796

  • 经由 文森佐·安塞尔莫(VINCENZO ANSELMO S.I.) 

仰观天主精心创造的穹苍,诗人自问:“世人算什么?”(咏8:5)。圣咏中随后出色的回答令人感叹:“世人算什么,你竟对祂怀念不忘﹖人子算什么,你竟对祂眷顾周详﹖竟使祂稍微逊于天神,以尊贵光荣作祂冠冕”(咏8:5-6)。

人被置于受造界之巅,宛然若神,上主竟与之分享祂独具的荣耀和威严。此外,人被如此推崇,被授命统治一切造化,一切都被放在祂的脚下(咏8:7-9)。然而,当“世人算什么?”这个问题于诗篇中再次出现时,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个不免令人诧异的不同回答:“上主,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祂,人子算什么,你竟怀念祂?世人不过像一口气,祂的岁月如影消逝。”1(咏144:3-4)。

在《圣咏集》144篇中,人被称为“hebel”,即“无形的蒸气”,“气息”,“空无”,“虚无”。这个词的许多细微差别在《训道篇》中有所体现,其中“hebel”一词的出现率高达38次:“虚而又虚,训道者说:虚而又虚,万事皆虚。”(训 1:2)。一切存在既不稳定又不确定,人生更是苦短,来去匆匆,毫不留情。

对“世人算什么?”这个问题,以上的两个回答同样属实,它们揭示了天主以自己的肖像造人并使人成为宇宙主宰的奥迹(创1:26-27),但同时指出人是脆弱而易受伤的受造物2。在关于创造的第二个叙述中,一个令人信服的生动形象向信徒展示每个人同时具有伟大和脆弱的奥秘:“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祂鼻孔内吹了一口生气,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创2:7)。

这里将天主描述为一位陶工,祂从灰土中造人,并向其中灌输生命的气息。这节经文深刻地揭示人的内在张力:这个来自尘土的受造物虽然脆弱而极不稳定,但同时接受的是天主赋予的生命。人好像一个陶匠做出的瓦罐,有可能会摔成碎片3。但是,人非同没有灵魂的物体,人活着,在他之内运行着至关重要的原则,那只属于上主创造的生气,祂将尘土化成了有灵的人(参创2:7)。

脆弱性和疾病

人由脆弱构成,在一切痛苦、疾病和死亡的经历中,这种脆弱性都有充分的表现。实际证明,生命在不确定中转瞬即逝,不断受到邪恶的威胁4。为什么疾病横行于世,如此悲剧性地触及人的肉体,挫败他们的精神?

圣经中有某些报应观念的踪迹:“上主诅咒恶人的住宅,祝福义人的寓所”(箴 3:33)。也就是说,痛苦和疾病是人类中个人和集体所犯下的罪的后果。但圣经中也写明,套用这个观点解释事物是不可行的。事实上,在一些重要的圣经章节中,一些人物的实际生活经验就是对报应观念的明确否认。在这方面,《约伯传》尤为明显:约伯实际上是个正直的人,但却饱受了包括疾病在内的许多灾难,他曾“从足踵到头顶都长了毒疮。”(约2:7)。

去探望他的朋友们以报应观念解释他的苦难:“请想:那有无辜者丧亡?那有正直者消逝?照我所见:那播种邪恶的,必收邪恶;散布毒害的,必收毒害”(约4:7-8)5。他们挺身而出捍卫天主,确信如果朋友受苦,那是因为他的罪。然而,面对种种指控,约伯多次表白自己的无辜6。在经书的最后,上主发出了权威性的声音,证明这些朋友的判断是不正确的,约伯的声明才符合实际:“上主对约伯说完这些话,就对特曼人厄里法次说:‘我应向你和你的两个友人发怒,因为你们讲论我,不如我仆约伯讲论的正确’”(约42:7)。

耶稣在福音书中也拒绝接受将罪过、苦难和疾病过于轻率地联系在一起。众门徒对天生瞎眼的人所犯的罪议论纷纷,耶稣解释说,对这个身体有残疾的人,是天主要在他的生命中施展作为:“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显扬出来”(若9:3)。耶稣讲的是不要一味追究罪过,祂劝导我们要对可以使坏事变成好事的天主满怀信心(参见创50:20)。

苦难者的祈祷:希则克雅的金诗

那些遭受邪恶和苦难的悲惨经历的人,他们的内心是何种体验?《依撒意亚》中有一段围绕希则克雅王(依36-39)展开的详细叙述。其中有一段诗歌,据称为犹大王所作,亦被称为《希则克雅的圣咏或金诗》7

虽然原因不明,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饱受折磨的君王死期已定。面对先知依撒意亚对其死亡即将到来的预言,希则克雅的回答反映了他在残酷无情的病魔之前内心极度的痛苦不安:“希则克雅就转面朝墙恳求上主说:‘上主!求你记忆我如何怀着忠诚齐全的心,在你面前行走;如何作了你视为正义的事。’然后希则克雅放声大哭”(依38:2-3)。

有关的一系列描述表明犹大王陷入了深刻的绝望。但另一方面,他并未继续面朝墙壁进入自我封闭状态,而是将绝望化为向天主发自内心的祈祷。希则克雅祈祷完后的痛哭充分显示了他艰难的处境,也表明他向天主祈祷时内心巨大的压力。祈祷之后,先知向他传达了另一个天主的新信息:“上主的话传给依撒意亚说:‘你去对希则克雅说:上主,你祖先达味的天主这样说:我听见了你的祈祷,看见了你的眼泪;看,我要在你的寿数上多加十五年’”(依38:4-5)。

正是在此处,叙事中引入了一段诗作。通过它的标题,读者可预见此后犹大王从疾病到康复、从哀叹到赞美的历程:“犹大王希则克雅在病中与病愈后所咏的‘金诗’8”(依38:9)。

这段诗歌展示了君王从哀叹到感恩的情感历程。通过国王之口以诗歌形式进行的表达,希则克雅的祈祷揭示了国王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与天主的真诚关系:即使在疾病带来个人危机的时候,他仍对天主坚信不疑。在诗歌的前几节中,希则克雅对自己的悲剧大发感慨(依38:10-15)。从17到19节则大不相同,诗句中表白的是主人公内心的慰籍和对上主的赞美。第20节中他要求新的救赎。从第21和22节可见,祈祷在国王病愈之前插入叙事中,对此,我们将在下文中进行具体讨论。

《圣咏集》中充满了错杂的情感:从哀叹逐渐转入赞美,从与上主的争斗到对天主救赎的希望。这些描写不仅揭示了国王内心的紧张,而且展示了当一个人亲身经历灾难性疾病时,那种从恐惧到希望、从抱怨到感恩的感情体验。正如罗伯特·奥特尔(Robert Alter)所言,诗歌通过其非历史属性,使我们能够跨越具体情况的界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让读者感到扣人心弦9。正因如此,希则克雅的言语中蕴藏的是每个病患者的心声。

祈祷与康复

希则克雅在《金诗》的第一部分说:10“我曾想过:‘正当我的中年,/我就要离去;/我的余年将被交于阴府之门。’/11我曾想过:‘我再不能在活人的地上看见上主,/我再不能在世上的居民中看见世人。/12我的居所被拆除,由我身上撤去,/仿佛牧童的帐幕;/你好像织工,卷起了我的生命,/由织机上将我割断。/白日黑夜你总想将我结束!’/13我哀号直到清晨,/上主却如狮子咬碎了我所有的骨骸。/14我呢喃好似燕子,/我哀鸣有如斑鸠;/我痛哭的眼睛向上仰视:/‘上主!我实在痛苦,求你扶持我!’/1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因为是上主给我说的,因为是祂行的;/带着我内心的痛苦,/我要善度我的余年”(依38:10-15)。

“在第10-11节中,“āmart”(我曾说过=我曾想过)这个完成式动词的重复使用揭示了祈祷者感到末日将临的内心世界”10。诗文反映希则克雅王的感受和反思,在无法治愈的疾病面前,他的内心独白转为向天主的祈祷。国王感伤自己就要过早地离世,前往“sheol”,死者的国度,他感到的是与上主和生命界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通过对其软弱无能、疲惫不堪的描述以及对主的公开抱怨,主人公对自我的认识得到突出表现。

希则克雅将自己形容为连根拔起的帐篷,几乎被从里到外地撕破;从经纱上割断的一条线,与生命和其祂生物分开;像弱小的飞鸟发出低微的燕吟鸽鸣。面对疾病的考验,以上情景的描述表达了使他深受折磨的苦难,以及他将这一切残酷无情归罪于上主。如是,天主被描述为割断生命线的人,被比喻为用利齿碾碎猎物的雄狮。然而,矛盾在于,希则克雅在指控天主的压迫和箝制的同时,又向祂肯求帮助。诗歌正是在此处进入高峰,君主终于发出由衷的祈求,恳请万能的主的救赎:“我实在痛苦,求你扶持我”(第14节);“使我复原了,使我生存”(第16节)。

在金诗的第二部分中,希则克雅王的命运得以扭转,他颂扬天主,高呼生命的主:“16吾主!我的心唯有仰望你!/求你使我的精神苏醒,/使我复原了,使我生存。/17看,我的苦楚已变为安宁,/是你保存了我的生命脱免灭亡的深渊,/因为你将我所有的罪恶/尽抛于你背后。/18诚然,阴府不会赞颂你,/死亡也不会称扬你:/下到深渊的,/不会再仰望你的忠诚。/19生者,唯有生者能赞颂你,/如我今日一样;/为父的当使自己的儿女认识/你的忠信。/20上主救了我,/为此我们愿以终生的岁月,/在上主的殿内/弹奏絃琴!”(依38:16-20)。

必须强调的是,希则克雅的病愈首先经过了心灵的内在转变,从罪的重担到平安的恩赐,他在内心深处重新找到了“shalom”——生命的完满和美好,赶走了痛苦与辛酸。君王连续两次称自己为“生者”(第19节)11,阴府和死亡被抛于身后(第18节)。希则克雅本人的“今日”亦代表读者的“今日”,他的祈祷亦可成为每一个读者的祷告,见证对主的虔诚,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第19节)。

但出人意料的是,随后的经文章节却表明国王的病痛尚未痊愈。他求主救恩,让他回到圣殿里祈祷和赞美天主(第20节)。希则克雅感谢主的恩典,但他尚未完全恢复健康,他仍处于是否将能得到救赎的十字路口,生死未卜。诗歌之所以出现于国王康复的记载之前,是为了使每个身有病痛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抱着对生命的希望,用希则克雅的诗句祈祷:“我们”可以一起“日日”弹奏,赞颂上主(第20节)。

这首诗的上下两部分先后出现对天主的指责和对所受生命恩典的感激,两者之间不是自相矛盾吗?难道不是国王精神分裂的症状?实际上,依撒意亚书中展现的是一个真诚的祈祷,面对不知从何而来威胁到自身性命的恶魔,其中自然也触及到主人公内心产生与天主的争斗。希则克雅的话表达了焦虑、痛苦和疾病时内心无比复杂的感想。出于这种原因,先后对上主指责和赞美的表现实在不足为怪。

依撒意亚书第38节的叙述中,一方面是依撒意亚传话施药治愈国王的命令,另一方面是希则克雅要求返回圣殿的请求:“依撒意亚曾吩咐说:‘拿一块无花果饼来,贴在祂的疮口上,祂就会好了。’”希则克雅说:“有什么凭据,我将登上上主的殿?”(依38:21-22)

诗歌并没有直接交代希则克雅的病愈,叙事以一个没有答案的提问结束,给读者留下悬疑。这些乍看似乎不合时宜的诗句12,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希则克雅虽病患未医,但出于虔诚,这个国王此时由衷的意愿是重整信念,回到上主的殿宇。这些诗句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希则克雅期望回到上主的殿堂祈祷的愿望,而不是一心关注治愈疾病,因为他知道只有在天主中他才能寻到生命13

耶稣如何治愈疾病

玛窦福音通过耶稣的言行描述默西亚的来临(玛4:23)。这些叙述耶稣在耶路撒冷活动的章节一开始是一个长篇幅的“山中圣训”(玛5-7),随后是祂施行的奇迹(玛8)14。关于疾病的奥秘,福音向我们描述了耶稣如何驱逐世上的恶魔:祂治愈了遭受社会排斥的癞病患者(玛8:1-4),用一句话治愈了百夫长的仆人(玛8:5-13),医治了躺在床上发烧的伯多禄的岳母(玛8:14-15),最后还驱逐了恶神,治愈了“一切”有病的人(玛8:16)。对耶稣医治病痛的奇迹,福音的作者以先知依撒意亚的一段话进行了评论:“他承受我们的脆弱,担荷了我们的疾病”(玛8:17)。

这节经文引用了“上主仆人”诗歌的第四首,描述的是仆人的苦难:“他所背负的,是我们的疾苦;担负的,是我们的疼痛”(依53:4),这里揭示了耶稣正在执行的使命的深刻意义。实际上,耶稣治愈病痛不是神奇的魔术,而是从邪恶中的救赎,正如保禄所指出的那样,是“用高价”买来的(林前6:20; 7:23)。耶稣以自己的身体承受各种苦痛,肩负起众人的罪过,通过祂对疾病的医治,我们可以明白耶稣死而复活的奥迹,为了救赎全人类,祂在十字架上牺牲,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关于一系列疾病的悲剧,福音的描述并非为了突出表现公元一世纪巴勒斯坦众多的神奇治愈者之中的一位,福音向我们展现的是耶稣的奥迹,祂是全然的人与神,祂的肉体与带着伤痛的人类融为一体,为我们带来爱和救赎。

参考文献

  1. Gianfranco Ravasi枢机指出,《圣咏集》第144篇第4节实际上是对第39篇第6、7、12节的引述和发挥:“看,你使我的岁月屈指可数,我的生命在你前算是虚无。世人的生存,只是一口呵嘘。人生实如泡影……至于人,不过只是一口气。”(G. RAVASI,《圣咏集》Il libro dei Salmi,卷III,博洛尼亚,EDB,1985,904)。
  2. “世人算什么?”不仅出现于《圣咏集》(咏8:5;144:3),约伯也用以下类似的提问形式予以引述,但表达的是不同的含义:“人算什么,你竟如此显扬祂,将祂置诸心头,天天早晨看护祂,时刻不断考察祂?” (约7.17-18)。人得到上主的显扬,成为祂一心关注的对象,并因此遭受惩罚和伤害。
  3. 保禄描写的“瓦器中存有这宝贝” (格后4:7) 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创2:7章节中的描述的呼应。
  4. 在希伯来语中,“ra”一词可表达“疾病”或“邪恶”。 有关该主题的广泛讨论,请参阅D. Scaiola, 《邪恶与疾病》(Male/Malattia),见R. PENNA-G. PEREGO-G. RAVASI(合编),《圣经的神学主题》(Temi teologici della Bibbia),Cinisello Balsamo(米兰),San Paolo,2010年,786-792。
  5. 参阅 约4:17-20; 8:20; 11:11; 15:14-16; 22:4-9。
  6. 详见约7:20; 9:29-31; 16:17-19 和第29–31章。
  7. 关于希则克雅的祈祷,值得注意M. L. Barré的深入研究《主救了我:希则克雅圣咏的研究(依38:9-20)》,(The Lord HasSaved Me: A Study of the Psalm of Hezekiah)华盛顿,美国天主教圣经协会,2005年。
  8. 这里出现的希伯来语单词是“miktab”,可以翻译为“写作”。另一个假设是“miktam”是《圣咏集》某些标题中(咏16;56-60)使用的术语,以指示其类型,更准确地说,涉及音乐方面(参见M. L. Barré,,《主救了我:……》,同上,252)。
  9. 参阅R.Alter, 《圣经诗歌的艺术》(L’arte della poesia biblica),罗马,Gregorian&Biblical Press, 2011年, 222。
  10. C. Termini, 《希则克雅的康复(依38)》(«La guarigione di Ezechia (Is 38)»), 载于Parole di vita 44 (1999年/3) 32。
  11. “生命”、“生存”在希则克雅的金诗中出现达六次之多。
  12. 一些作者试图重新定位这些经文,以使其与王下:20经文相符(参阅 C. Jeremias, «ZuJes 38:21f», 见Vetus Testamentum 21 [1971/1] 104-111; L.AlonsoSchökel – J.L.Sicre,《先知》,罗马, Borla, 1984年, 288; A. Mello, 《依撒意亚》, Cinisello Balsamo [米兰], San Paolo, 2012年, 261)。
  13. Greg Goswell这样解释用问题结束叙事的作用:“希则克雅的提问没有切实答案,[…]这着重突出了祂登入上主殿堂祈祷的问题”。中的圣殿祈祷“(G. GOSWELL,《依撒意亚书第38节的文学逻辑和意义》,见《旧约研究杂志》[2014/2] 185)。
  14. 参阅U.Luz, 马尔古, 第一册,布雷西亚, Paideia, 2006年, 279。

原文链接

已有0人赞赏